因為周婷婷小姐因事缺席的關係,
去看蔚彥學校的春季公演,
從上次在嘉義看《單身套房》
內容總共有三齣,
分別是 《兩個星期一的回憶》《前戲.賦格的藝術》,
還有就是蔚彥設計的《來與往 - 貝克特的數則短劇》.
《兩個星期一的回憶》
描寫米國經濟大蕭條時期,
汽車零件工廠工人對現實不滿的種種情況,
兩次燈光全亮的時候就是兩個星期一,
中間燈較暗時則是時光加速進行.
"同一個房子, 不同的人一直在進進出出, 永無止息."
將時間軸的scale放大來看,
真的何嘗不是如此.
《前戲.賦格的藝術》
如果有機會去打個迷你高爾夫應該很好玩,
在賦格的三次呈現下,
有些台詞我都會背了呢.
感覺 Mini Golf 好像就是 sex 的隱喻.
看到演戲加口技演出,
還有類同《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歌舞劇.
對於想表達出 -- 性愛和愛情間的關係,
還是沒弄得很懂就是了.
last but not least.
《來與往 - 貝克特的數則短劇》
當下看這部戲,
真的令我們這樣的凡人有點欲哭無淚, XD
看不太懂在演些什麼,
當三個在甕中裡人的對話再repeat一遍的時候,
Eden和我都快受不了了. XD
原來一直以為Beckett是主角,
演完後卻還是什麼都不知道,
戲後蔚彥才說Beckett是荒謬主義的作家,
回來後查了點資料才發現這部戲很有意思!
數則短劇包括了《呼吸》《俄亥俄即興》《來與往》《戲》,
在 wiki 上都能夠找到一些資料.
最一開始的是 《Breath》,
兩聲尖叫後,
地上出現的就是讓蔚彥頭痛的 "垃圾",
然後光從右側打到左側,
有營造出水平的效果,
也就是Beckett所要的感覺:
He did specify however that there were to be “no verticals”,
the rubbish was to be “all scattered and lying.”
再來就是垃圾要 littered with miscellaneous rubbish.
愈簡單的東西愈難做啊.
《Ohio Impromptu》
佈置也十分地單純,
看完劇在看劇本後,
感受到把Beckett要的場景表達出來了.
不過listener和reader間的互動有些出入,
As soon as Reader starts to read Listener knocks on the table
with his left hand at which point Reader pauses,
repeats the last full sentence and then waits for a further
knock on the table before recommencing.
也就是listener敲一下桌子後,
reader會先repeat剛剛說過的完整句子,
接著停頓,
等到listener再敲一下桌子,
才會繼續唸下去.
而北藝大的演出版本,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只有當listener敲兩下桌子的時候,
reader才會repeat剛剛說過的完整句子.
當reader停頓後,
也會等待listener敲一下才會繼續唸下去.
唸到最後一頁,
listener又敲兩下桌子,
reader也重唸了最後幾句.
蓋上書本後,
listener又敲了一下要reader繼續唸下去.
but "nothing to tell"
兩人對望後燈暗.
《Come and Go
三個看不出年紀的女生透過兩兩講悄悄話在玩座位的排列組何,
從 ABC -> BAC -> BCA -> CBA.
中文取名也很符合原文,
Flo, Vi, and Ru,
我記得Vi變成"薇薇", Ru叫作"茹茹", Flo就忘記了.
在結尾三人回到了the good old days.
這齣轉用了很多名劇的句子,
像是一開頭的 "我們三個人上次遇見是在什麼時候了?"
就是從沙士比亞的馬克白中的 “When shall we three meet again?” - Macbeth: Act 1, Scene 1
結束的最後一句 "我能感受到那戒指" 也是轉用,
不過對原劇就完全不熟了.
《Play
三個人出現在甕裡,
真是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開場,
然後光照到誰的臉上,
誰就開始機關槍式地一直說話,
中間是男人, 左邊是老婆, 右邊是情婦,
三個人對同一件事講自己的觀點,
講的時候另外兩個人都處在黑暗,
就好像不存在一般.
燈光效果和演員搭配的效果超好!
抬頭往上一看,
是由三部燈分別打的,
不過Beckett的意念比較傾向只用一部燈,
利用角度調整輪旋照到三個人上.
Beckett writes that this spotlight "provokes" the character's speech,
and insists that whenever possible, a single, swivelling light should be used,
rather than separate lights switching on and off.
不過效果真的已經十分棒了!
在聽完他們講後,
竟然又從頭開始講了一遍,
天啊~~~~
機關槍式的說法加上幾乎沒有錯誤的一樣口詞,
時間感到有點錯亂,
也是讓我們看到快崩潰的一點. XD
回來看了這部戲在做什麼,
才發現這是最有趣的一部!!
Beckett試著要表達出合唱的感覺,
“a chorus for three voices, orchestration,
stage directions concerning tempo, volume and tone,
a da capo repeat of the entire action” and a short coda.
原來重複的那次是da capo,
Beckett先生實在太幽默了!
然後最後面的 short coda 真的會讓人覺得有第三次重複,
還好只是coda.
《Play
不過reader翻書的方向和第一次演的相反了.
連著中間穿插很多次的《Breath》,
都是原劇本中沒有提到的,
不知道這樣重複的概念是不是從Beckett著作最有名的《Waiting for Godot》,
第二幕為第一幕的簡單重複來的.
Just guessing~
趕著找林航看攝影展就沒留下來參加劇評,
感覺有點可惜,
現場感受到好像很好玩的氣氛,
而且有七八成以上的觀眾都留下來了.
雖然看戲當下不能完全理解,
不過我很喜歡看戲的感覺,
都會想說 演員下了舞台就在演真實人生的戲了.
偶爾也能得聽到印象很深的句子,
從演員嘴裡脫口而出.
有機會再去看戲吧.
感謝蔚彥讓我又發現了一樣好玩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