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瞬息萬變 - The Air I Breathe


傷疤, 是一個靈魂的道路指標.

一部電影把hapiness, pleasure, sorrow, love串起,
刻畫得很深刻,
不過看完後沒有太大的感想,
就藉著電影帶到另一個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過,
卻又很貼近(米國)社會的case.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阿甘正傳 - Forrest Gump


原本要借的是 "The Air I Breathe",
因為剛好被借走, 改借了這一部, -- "阿甘正傳"

不管是劇情上的延展, 攝影手法和對比描述,
這部真的是相信棒的電影,
也難怪能在1994能奧斯卡拿下許多大獎.

我覺得裡面要傳達的是, 一股傻勁,
如果能盡心力去做一件事,
智商75的阿甘也能做得很好,
一般人好好努力的話,
也能得到很好的成果!

看完後就想到自己的三分鐘熱度,
很多事都是做沒多少就停,
沒辦法一直持之以恆.

然後從這部電影裡也可以學到,
life can be simple.

真人真事改編,
很棒也很發人省思的一部電影.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狗臉的歲月 - My Life as a Dog


之前因緣際會下,
聽到聞天祥先生(影評人)在交大演講,
介紹一位瑞典導演 Lasse Hallstrom,
以及一些這位導演的作品,
近期的像 "濃情巧克力" 也是由他導的.

狗臉的歲月是Lasse Hallstrom的成名作,
同時也是該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自然不能錯過.

主角小男孩很帥,
故事的鋪陳也用了許多有趣的對比手法.

不過緩慢的劇情腳步,
讓心靜不下來的我覺得有點乏味,
劇中以小男孩的心境為第一人稱,
大概是我離那個年代遠了,
加上國情不同,
沒辦法感受到太大的迴響.

類似手法的電影,
"一一"給我的感受就大上太多太多!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一路玩到掛 - The Bucket List


看到中文片名就讓人不會想看的一部電影,
看回英文片名 - The Bucket List,
聽起來蠻有趣的, 加上佳評如潮,
不看一下好像覺得不太舒服.

兩個老男人的故事,
一個是億萬富翁, 一個是歷史智多星,
碰巧地相遇造就三個月的奇幻旅行.
把人生最後想做的事情,
試著一件一件去完成.

最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些選擇和想法,
看這樣的電影比之前更有感觸.

懷抱著理想就要往前走.

nice movie~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心靈點滴 - Patch Adams


看完美麗境界後,
小均推了這部片給我看,
說是一部和精神科醫師醫病人有關的老片.

聽起來好像是很無趣的勵志內容,
到浩然借了DVD回來,
發現我的想法根本錯了.

男主角是由Robin Williams扮演,
一開始是他要自己住進精神病院,
原因是他覺得自己有有自殺的傾向,
在精神病院裡,
他遇到了講話時連正眼都不看一眼的精神科醫生,
在以演戲幫助室友順利上廁所後,
他得到了很大的快樂和滿足感,
Patch決定以近四十歲的年紀,
重新踏入醫科助人之路.

我打的字很不有趣,
不過片裡演得十分好玩,
讓人印象深刻的那種.

原本就很聰明的Patch,
考進了醫科後即開始用幽默助人的態度處世,
像是用拿來灌腸的塞子剪開來放在鼻子上扮小丑,
這樣的態度顯得和裡頭的院長以及同學格格不入,
卻帶來了歡樂以及女主角的欣賞.

至此,
Patch的幽默貫串這部戲的主軸!

在他們開辦了免錢而且以歡樂為首的"康樂醫院",
好像一切開始順利了起來,
沒想到劇情卻急轉直下,
好不容易相戀的女主角被精神病患所殺害,
而讓女主角想要去助人這樣的改變,
正是受Patch的影響!

Patch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甚至一度放棄以歡樂助人的態度,
站在大峽谷前,
一隻蝴蝶的翱翔讓他重回到醫院.

因為處事風格大膽獨創,
被院長給盯上,
藉由一次辦活動失利要令Patch退學,
Patch申請醫學訴訟時,
對著台下上百位醫科學生所說的滿腔熱情,
著實讓我感動,
等到戴著紅鼻子的小孩出場時,
我竟然感動到流淚.

好像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
這是真正的感動.

十分推薦這部電影!!!

絕對能從這部電影裡得到些不同的想法.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美麗境界 - A Beautiful Mind



John Forbes Nash,
有著異於常人的數學天才,
領著獎學金進入Princeton University,
在人際溝通上面卻過於直接,
"人們不喜歡我"
這也是他在研究上努力鑽研的原因之一.

電影進行到一半,
最大的爆點出現了,
Nash有精神分裂症,
他沒有那位和他分憂解勞的大學室友,
更沒有在位政府進行解碼工作,
一切都是他的錯覺.

看到這裡我很難去想像,
如果身邊的某幾個人,
甚至全部的人都是由錯覺產生,
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

幸好Nash發現錯覺的小女孩,
經過許多年卻都沒有長大,
重新選擇返回了現實.

往後的過程中,
他選則忽略這三位錯覺人物,

"當我選擇不理會這些幻覺時,
就好像控制我心靈的飲食一樣,
對於以前接受的飲食,
我現已拒絕接受."

在Nash以Nash Equilibrium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
還一度懷疑來訪的人是否為幻覺,
只有身在其中的人,
才知道那是種怎麼樣的感覺.

蠻推薦這部的,
能夠從很不一樣的角度去看.

然後我對一些精神上有症狀的片子好像特別能共鳴,
就像之前的 "小太陽的願望" 一樣,
然後試著去 appreciate 裡面的人事物.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追風箏的孩子 - the Kite Runner



兩年前花了三天很粗淺地把小說看完,
最近發行了電影,
用另外一種方法再回顧一次這樣的故事.

從小說改成電影都有相同的通病,
細節和一些橋接片段交待得不夠清楚.

故事從一開始 Amir 和 Hassan 的主僕關係展開,
就算受到人較多年紀也較大的同袍欺負,
Hanssan 也能勇敢地站出來保護主人,
Amir 偶爾也會唸故事給 Hassan 聽,
美好的童年生活,
一直到 1978 年的風箏大賽.

Hassan 生日那天挑了一個很棒的風箏,
和 Amir 的搭配下也順利拿下風箏大賽冠軍,
在割下最後一個風箏後,
能知道風箏掉落位置的 Hassan 去幫 Amir 追風箏.
單獨一人的情況下遇上再度前兩天欺負他和 Amir 的三人組,
不願意交出風箏,
Hassan 為此留下痛苦的回憶.


而 Amir 目睹了正要被欺負的 Hassan 卻置之不理,
要是我回到那個年紀,
我是害怕去面對,
知道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後,
就想去逃避它,
最好是能永遠逃避它.

利用嫁禍栽贓偷手錶,
Amir 把 Ali 和 Hassan 趕出了家門.

原本以為已經雲淡風輕,
過了 22 年,
在美國成為作家的 Amir.
再度回到 Kabul 後才知道 Hassan 原來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
此時 Hassan 和 Rostam[his wife] 已經身亡.
接著 Amir 經過種種將 Hassan 和 Rostam 的孩子 Sohrab 救出,
成功帶往米國過著平安的生活.

裡面有很多處伏筆,
Amir 的爸爸對 Hussan 的好,
在生日時讓他坐車子前坐, 買禮物給他,
連 Hassan 犯下最嚴重的罪 -- 竊盜 也都願意原諒他.

還有太多太多點,
要自己去看才能體會到.

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句台詞,
就是 Hassan 為 Amir 追風箏時說的那句: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當下真的有點感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