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比亞內戰白熱化、希臘是不是歐債風波造成歐元垮台的稻草、
等這麼久 iPhone 只更新到 4S、美金走軟看似回到「金本位」後金價又快速泡沫、
CERN 實驗中的微中子比光速快上六公里每秒、2012 大選倒數不到一百天。

如果說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那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
立委(大學四年室友兼強者我同學)最近結束在波蘭的口試,來到巴黎一陣子。
那天晚上大伙兒逛完 Nuit Blanche,回宿舍在 RER 的車上,
交換了天南地北許多想法,或許概略而論,
包含了個人看世界的角度與思維,還有什麼該做而什麼不該做。
細節記得的不多,但 25 歲年紀的思維堅性,讓我們在理性討論之餘,
其實好像沒有太妥協自己的想法,但對我來說仍是一次思辯的機會。

立委為他自己下的結論是:「消極的積極。」
在不知道如何作才是正確該做能改善的消極前提下,反而更能積極做自己想做的事。
相較之下,同樣對自己和世界的互動存在許多未知的我,
大概是「消極的不積極」吧。唉。

《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前五項看似都是追求個人的提升,但在這資訊流通快速到爆炸的年代,
個人的修為也和外界環境無時無刻地習習相關,這種感覺就像是,
原本可以分開在各地享用的蘋果西瓜橘子芭樂香蕉,全部混合在一起,
在試著解構辨味的同時,還要學習調配出喜歡的口感,最好還能好賣賺錢。
這太難了嘛。至少對我來說真是如此。

蠻多人看過《禮物(The Present)》這本書,[下面這句有雷]
說穿了,The present is the present,也就是,禮物就是現在。
當專注於當下的事物,做事的時候就能更享受和開心,進而提升效率並得到成就感。
可惜的是,連要將 專注力 培養起來,似乎都不是件易事。

開學以來的課程漸多,大概是對 Maxwell's Equations 接觸多了起來,
時光也愈過愈快,消散在課堂中要努力聽的法文講課,還有通勤於三間學校的穿梭。
大二上陳智弘教授的電磁學,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課時,在課堂上放巴哈的音樂,
老師說道「巴哈的音樂是美的,Maxwell's Equations 也是。」
當時課上到後來,只覺得 Gradient、Divergent、Curl 的錯綜複雜
大概是前一輩子就結下的緣、加上討論積分形式、在真空中還在物質中的不同型態。
如果應要和美扯上關係,大概只能稱上是未知的混沌之美吧。
最近再次接觸,希望能從物理性質上的想像,幫助數學的運算聯想,
有緣的話,也希望能稍稍品嚐些許和藝術不同感受的科學之美。

隨著正式上課進入第三個星期,課程的壓力也逐漸明朗,
七門主修課,用電磁、系統、電網、材料等等不同主題,圍繞著「能源」的觀點。
但課程重其實沒有造成太大的困擾和想訪,鋒哥說球來就打,
同理可證,板書來就抄筆記,不懂的就找資料想辦法接近,如此而已。

只是才又突然發現,即使自己對用中文口語表達事情的清楚和邏輯有一定信心,
事實在某種客觀描述之上,看事的角度不同,就可能得到全然不同的結果,
不同結果產生的差異,尤其再造成否定對方的時候,基於沒有人想被否定的心態,
就算沒那個意思,脾氣也很容易被拉上來。

大學畢業前夕,和家裡說不想繼續唸不夠人性與社會化的工程領域,
有時候想起來,唸科學和工程雖然要面對很多看似無趣的邏輯和知識,
但至少以人類幾十年的生命來說,這些邏輯和知識除了可能成為吃飯的傢伙,
同時也是能夠安身立命的不變依靠。雖然時間軸一拉長後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這些自己和社會交流產生的問題,就算自己有一套完整的行事作風,
也很難得到完全的認定,就像 Steve Jobs 的過世讓太多人懷念與不捨,
但有人覺得他不值得世人如此憑弔,
也有人認為應該更關注非洲餓死許多孩子的饑荒問題。

之前有段時間努力讓自己更「社會化」,後來發現社會化沒有盡頭外,
更找不到核心價值和熱情所在,於是現在把許多思考放在尋找後者之上。
在慢慢用內心挖掘喜歡和不喜歡的事,同時也尋求表達這些事的平衡點,
的確是個更難的課題,但也值得去努力啊。

悄悄地,打羽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份。
每個星期三和星期五是試著把球拍融成身體一部份的日子,
在球場上揮灑汗水,一次次把球打到想打的地方,過程中調整腳步和揮拍角度,
和對手一起打出不錯的來回時會打從心底地覺得開心,認識不少各國的朋友,
運動完後,上課抄筆記也不再覺得那麼累,真是太多好處了啊。

這學期在星期五下午跑去旁聽羽球課,上課男女各一半,加起來不到十個人。
老師帶大家跑步暖身,講解羽球的動作,就像在上法文課一樣,雖然還是常聽不懂。
上課最後都會打單打車輪戰,是我最喜歡的打球類型啊。
然後老師和我說他是羽球校隊教練,問我有沒有興趣打校隊,
可以和附近的學校像是 Ecole Polytechnique 等打對抗賽,
這學期也找了法國羽球協會的單打手來帶。結果我完成校隊體檢還打了疫苗後,
校隊練球時間出爐,正好和我上課完全衝突,看來是沒緣啦。

語言方面的問題還是很大,雖然上課有些課能聽懂七八成,有些課可能只有三成。
回歸到生活層面,法文還是處在相當被動溝通的級別,英文也是止不住地滑溜踢。
前陣子在寫 CouchSurfing 上的 profile,立委看完和我說了不少文法錯誤,
一想才發現,分詞構句和時態的文法,在高中時候很像還算拿手,
當初文法完整卻沒得應用,現在應用的機會多了,文法和字彙反而逆勢向下。
這是之前到沙士比亞書店參加新書發表作者朗讀會後,在書店外還有紅酒招待的時刻。
記錄愈來愈少,生活愈來愈多。
以前會和朋友討論,人生究竟是要快樂還是要意義,兩者正相關程度並不太高。
但只要時間多工,還是可以兩者都尋找。
路難走,更要行。
以前會和朋友討論,人生究竟是要快樂還是要意義,兩者正相關程度並不太高。
但只要時間多工,還是可以兩者都尋找。
路難走,更要行。
2 則留言:
為什麼雷要放那麼近,完全來不及閃躲,下一句就出現了 XD
歹釋,下次雷的引線會拉長一點。 X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