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開學前空窗期
開學前的空窗期似乎太長了些,長到需要到聖馬丁運河來吞吐。
原本遇到的雜事一件接著一件出現曙光,生活多了分穩當,少了分冒險。
就像太忙想放假,太閒想工作,生活太穩定就想變動,太變動又想穩定,矛盾。
生活不該只有吃飯睡覺打東東,於是空出來的時間就要試著安排。
最常解決的方式,莫過於拎著兩台相機夾個兩本書,在街頭巷尾胡亂穿越。
以前總喜歡把事情規劃好再出發,現在覺得,再怎麼規劃,還是可能出包。
而生活,或是旅行,比規劃更重要的是面對的態度,還有危機處理能力。
少了規劃就要更多即時反應、擁抱新奇也學著擁抱不完美。
這幾天心還是靜不太下來,在宿舍沒辦法待太久,就想出門去晃晃。
或許是天生怕寂寞的個性,總是趨向熱鬧又能相處得宜的環境。
去年的這個時候,正是拜訪負責交大雙聯學位的巴黎十一大教授的時候,
當時的破法文,只夠和老師打完招呼,後面就開始雞同鴨講,直到老師說,
「還是說英文吧。」然後接下來的話語,又讓我原本只待一年的預期,
延長了好陣子,變動了時程安排,於是現在還待在歐陸的彼端。
當初覺得,年紀已經不算小,出來這一年雖然是要拿學位,
但對我來說,更像是脫離原本習慣而有點不知如何繼續的生活。
總是按步就班,在環境的要求下盡量得到最佳解,
諸如多讀書或讀所謂較熱門的科系;在離出社會愈近,需要自己定義問題時,
反而因為對世界和自己的不夠瞭解以及不夠積極的心態,顯得手足無措。
於是來到這裡的目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後,更多的目地是透過環境的轉變,
加強對內對外的瞭解,還有試著讓心態能夠正面積極些。
一年,那就用一年來完成這些事吧。按部就班的習慣又開了時間支票。
這年結束後,就回到現實,家人和許多朋友的所在,繼續人生。
現在一年過去了,看似完成了些事,鴨子聽雷的情況下上完預備課程,
幾個月的實習,和老師同事的互動,才慢慢比較不懼怕當地的語言,
最後的口試硬生生劃下句點。如果就這樣結束,還存在著太多問題呢。
當初不得不接受的學位時效延長,現在卻有些感恩。
在經過兵荒馬亂的第一年,長假的第二階段也正式展開。
試著更深刻語言,於是看報紙時事或是看有興趣的法文書籍;
試著與外國人(其實我才是外國人)互動,於是破語言也試著多說兩句或找交換;
試著保持好心態,於是在心情低落時漸漸找得到出口,心情好時面對人生。
雖然住得小又遠於市中心,沒辦法在朋友來時好好招待,
也不能恣意享用小巴黎的繁華,但窗外的好天氣和使用效率夠高的房間,
加上很近的羽球館和琴房,已經算是可以接受而且相當不錯。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昨天到中國城買菜,在搭 tramway 時,某一站車門快關起來時,
一位在裡面的法國婦人為在外面的孩子拉開車門,孩子跑進來後,
另外一位穆斯林老先生對婦人提出質問,說這樣的行為是妨礙到大眾的時間,
另一位旁邊的黑人小姐就對先生嘲諷,說你在裡面才講這種話,在外面的話就不同了。
接著三個人又繼續爭論了好幾分鐘才各自下車。
法理情,情理法。生活上的大小事情,經過思考都能夠完善自己的價值觀。
在試著讀些康德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後來對討論條件前提的完備和理想性無力,
於是只能就自己生活遇到的事情提出看法,然後成為日後生活中心的依憑。
然後最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有提升的感覺,也多虧了這個豐富的城市。
造訪不同的地方常常都能得到驚喜,像是在夏佑宮的建築博物館,
原本沒有太多期待,一走進來才發現展出的質感相當高。
一樓是較古點的建築作品,主要是由各時期的教堂組成,
建築的細節和歷史都交代得相當清楚,喜歡看教堂的人應該會愛上這裡。
樓上則是許多現代建築,主要是巴黎和法國的,
從展示中也可以發現,原來法國的現代建築相當地蓬勃。
展出的方式也比較現代與多元,影音和模型展示,一應具全。
而窗外就是鐵塔,內部的展覽看一個段落,
望向窗外就是艾菲爾先生百餘年前的建築創舉。
為了多接觸些語文,算是有看書習慣,
也試著從中文轉嫁到法文來,在這間應該是巴黎最大間的書店裡,
買了「別鬧了,費曼先生」的法文版本,一點一滴慢慢消化。
(其實法文也是翻譯版本,應該還是要看原著的語言比較原汁原味。)
巴黎聖母院大概算是百走不膩吧。
因為搭車的車站和常在市中心晃的原故,常常回宿舍前就會來這走走。
雨過天晴的印記,夕陽直灑賽聖母院和倒影上。
地鐵的兩位年輕人,年紀可能只有二十歲上下,
表演得相當完整,唱歌的歌聲是帶有情感與些許撕裂,相當吸引人。
餐廳空蕩蕩,服務生索性在路邊轉起盤子。
宿舍外的景緻,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太陽公公從對面的宿舍爬上來,
天天都有漂亮的日出可以看,好天氣的話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