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聖丹尼教堂 - Basilique Saint-Denis

Saint-Denis_#018
喜歡巴黎聖母院的歌德式建築和悠久歷史的話,
或許也不該錯過位在巴黎近郊的聖丹尼教堂(Basilique Saint-Denis)。
聖丹尼教堂是建築史上第一座歌德式教堂(1143年),
此外,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關於聖丹尼,另一個則是法國王室們。


Saint-Denis_#001
前陣子巴黎下了幾天雨,溫度也連帶降了下來,
介於十到二十度的氣溫,陰陰的天空,讓人乍以為夏天的腳步就此離去。
沒想到巴黎的善變,不下於「春天後母面」,
這幾天又是豔陽高照,適合出門走走的好日子。

Saint-Denis_#002
在 Lozère 車站時,遇到一群 École Polytechnique 的孩子,
大概正在辦營隊,全都穿著黃色印著 X 的衣服,正好搭上同一節車廂。
原本車內沒空調的高溫,這下子體感溫度更加上升,
不過看到他們大聲呼口號和唱歌,真是青春洋溢啊。
接著從 RER B 轉到 RER D,總算是順利抵達 Saint-Denis 車站囉。

Saint-Denis_#003
原本想直接搭輕軌列車(Tramway)直接到教堂附近,沒想到正在整修。
走路又嫌太遠,一路問路人如何搭車,跳上了公車,坐了三站,總算來到附近。
雖然在巴黎相當近郊(北方 Zone 3),但環境的氣氛和小巴黎大異其趣,
不論是建築或是行人的人總組成,感受的威脅感比蒙馬特來得更重。
(或許是觀光客較少的關係)走個幾步,教堂已聳立在眼前。

Saint-Denis_#003_1
因為路途擔擱了些時間,抵達教堂時離關門已經不到一小時。
於是快速走過教堂前緣,從旁門出去,熟練地用學生證換了王家墓室的票入場。
門口雖然掛了「入口」和「推」的字樣,但這麼大一個門,真要推可能還推不開呢。  

Saint-Denis_#004
一踏進門,目光馬上被大大的玻璃花窗吸引住,作為第一座歌德式教堂,
玻璃花窗這個重要特點,馬上就跳了出來。整體來說,聖丹尼教堂也聖母院明亮些。

Saint-Denis_#005
目光往左邊一看,兩雙腳丫子就在眼前,這是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er)夫婦,
這位向人文主義靠攏的法國國王,雖然在戰爭和政治少了驚人建樹,
但他不但邀請到許多藝術家(包括達文西)來到法國創作,同時也開始蒐集藝術品,
羅浮宮不但館藏大多從此時開始,外觀從要塞建築轉化成藝術博物館,亦是由他首開。

Saint-Denis_#006
聖丹尼教堂也是法國歷代王室門的王墓所在,從六世紀以來到路易十八為止,
幾乎所有國王都葬在此處,特別的是,墓上有許多人像的雕刻,都是國王皇后的雕像。
有些是只有國王皇后靜靜躺在石棺上,有些則有智者或天使相伴。

Saint-Denis_#007
而這些雕像,也有些希冀能夠重生的意味。
看來,對於生命永續的渴望不分古今中外,尤其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
要能徹悟生命旅程的必然過程,似乎需要更多的智慧與寬心。 

Saint-Denis_#008
大概地處較偏遠,教堂參觀的人數遠遠少於巴黎聖母院,更能帶出宗教的寧靜。
巴黎聖母院當然有太多歷史故事,拿破倫加冕和聖女貞德,更圍繞著鐘樓怪人的神祕。
但一年一千三百萬人次的參觀人潮,拍照聲和講話聲此起彼落,黯淡了安撫靈魂的角色,
而在聖丹尼教堂,或許更能尋到建造教堂的初衷。

Saint-Denis_#009
埋葬於此的國王列表,此外還有另一個表,只是沒辦法一張照片拍起來。
地下墓室其實略顯濕冷陰涼,但想到這麼多一直以來帶領著法國命運的統治者都在這裡,
想著許多偉大建築和統治者的連結,望著旁邊裝著路易十七心臟的美麗石瓶,
在走訪些許地方也瞭解些法國的故事後,實在有種難以言喻的時空交錯感。

Saint-Denis_#010
來到教堂前,和媽媽說我要去國王們的墓室參觀,媽媽說這樣的地方不要太常去。
這樣的觀念有點類似:在東方,除了清明節外,較少有人會到公墓去;
而在西方,公墓卻是參觀散步與憑弔前人並獻上鮮花紙條的好去處。
如何和消逝生命的過往相處,有根本上的文化異同,
於是,在這兒看到有人對著石棺作畫,便顯得一點也不奇怪,那是從欣賞的角度出發。

Saint-Denis_#011
亨利二世夫婦的紀念陵墓大概是最豪華的吧。
週邊的雕像分別代表著「勇、義、智、藝」等不同意義。
陵墓的豪華或簡樸,是不是丈量靈魂昇華的公正尺,就如人飲水了。
但某程度上,透過這樣的表顯來展現當時的藝術成就,也算是與王室的絕佳組合。

Saint-Denis_#012
聖丹尼到底是何許人也,能夠讓王室墓地建於此處呢。
聖丹尼是第一位將基督信仰帶到巴黎的傳教者,
那是公元二到三世紀,在遙遠的東方,三國時代打得火熱之時。


當時巴黎還沒被命名,這是一個高盧的聚落,由羅馬帝國統治著,
當時基督信仰還是少數信仰,於是羅馬當局並不以為異,直到信仰漸入人心,
聖丹尼和另外兩位使者,便被判以宣傳異教的斬首極刑。


Pompidou+Panthéon_#41
[在萬神殿(Panthéon)入口處描繪聖丹尼的畫作] 
斬首的地點叫作蒙馬第,後來為了紀念這幾位殉教者(martyr),
而改名叫殉教者山,也就是拍攝艾蜜莉異想世界的蒙馬特(Montmartre)。
斬首隔天,三位殉教者受到天使的力量,舉起自己的頭顱,
在臨近的溪邊洗淨了血汙,一路舉著頭顱走了好幾英里,
直到一個小村,他們的身驅在那兒倒下。而那個小村,就是現在的聖丹尼。

Saint-Denis_#013
這樣一個維護宗教思想的悽美故事,實在難以要人無情地用科學檢視。
科學是解釋世界上許多事情來龍去脈的方法邏輯,但還是有許多無法用科學應證,
亦或說,有些美好故事也不需要用科學應證,除了理性之外,
感性對於人類的生活經驗與人格形成,也佔了相當重要的比重呢。

Saint-Denis_#014
就像看到了美麗的玻璃花窗和閃耀的聖龕,不需要瞭解組成元素和建築背景,
直接用心感受,就能被勾起悸動,這是感官神經元對藝術心靈最真實、
也不需轉譯的本能反應。帶來的平靜,如微風,輕撫過滿是烙痕的心牆。

Saint-Denis_#015
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跪在旁邊,這位面對法國政治體制劇烈轉變的國王,
即使召開了中斷近兩百年的三級會議,試圖以緩和的方式來過渡政體,
仍滿足不了飽受威權統治又受到盧梭等的自由思想而激於求變革的法國人民,
在凡爾賽網球場的宣言,宣告了巴黎公社將路易十六在協合廣場那斷頭的那一刻。
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否令人羨慕,歷史故事作了不同的詮釋,而這些詮釋,歷歷在目。

Saint-Denis_#016
回頭看到莊嚴的十字架,宗教在歐洲的地位,在政治統治上帶來諸多影響。
人類生存的社會需要體制、需要領導人,回歸到個人層面,每個人的心靈需要寄托。


當兩股力量產生衝突,便敲響了人類生命的哀鐘,歷史的必然,
直到拿破崙在教宗面前為自己和皇后加冕,神聖羅馬帝國被這位偉人終結,
宗教的力量才再度回到個人,河水井水,跳脫了世俗,宗教的純粹似乎也得到昇華。

Saint-Denis_#017
歐洲錯縱複雜的歷史故事,真是說也說不完。


腦袋經歷這麼多歷史的衝擊,耳朵聽到管理人員多準備要關門的敦促聲,
才發現自己仍置身在那空盪靜幽的教堂,靜靜地,呼吸著二十一世紀的空氣。

Saint-Denis_#018
踏出了門外,很難描述一次次在不同地方的造訪確切帶給了自己什麼。
只曉得內心悄悄轉化,或許受到點熏陶,然後慢慢形成獨立的個體和生活經驗。 

Saint-Denis_#019
藍天白雲襯著飛扶壁倚著主建築,鞏固著教堂,守護著王室。

Saint-Denis_#021
聖丹尼正好在辦著活動,台上演出者賣力演場,台下佇足的觀眾卻不多。
巴黎雖大,離開了最精華的市中心地區,許多活動的規模和參與度如指數般滑落。

Saint-Denis_#022
步向地鐵站,再回頭望一眼教堂,五顏六色的桌子,違與和。

Saint-Denis_#023
而這個小鎮,除了聖丹尼教堂以外,其他就是生活必需的店家,
少了藝術和種種觀光景點,但卻是你我他真實的 everyday 生活。

Saint-Denis_#024
誰也想不到,藍天白雲的下午,再過兩個小時卻在鐵塔下被突來的傾盆淋成落湯。


 最近朋友們來訪,於是踏上再次認識巴黎的步道,藉著探訪思考和與當地人的互動,
希望哪天能夠稍稍俱備,細細品嚐流動饗宴的能力。


 C’est la vie à Pari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