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羅浮宮,先來到咖啡廳補充精神和熱量。
話說室內燈光的色溫真的很難掌握,autoWB 沒辦法事事掌握,
選了場景也需要微調色溫,而某些燈光就是少了那些波段,怎麼調都不對勁。
就算調到滿意的,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拍 raw 檔來調整更是麻煩事一件。
沒辦法,就只好接受照片顏色一直跑來跑去的事實吧。

卡布麗葉姐妹(Gabrielle d'Estrées et une de ses sœurs),
以前在美術課本上看到的畫作,就這樣出現在眼前。
沒有具名的楓丹白露派畫家,以捏乳頭和後方婦人暗示著
卡布麗葉懷有亨利四世孩子的秘密,兩旁的布簾立體得彷彿真實皺摺。
對美還稱不上什麼分辨力,但有些畫作確實能挑起某些感受。

玻璃金字塔在建的時候飽受爭議,
貝聿銘這位美籍華裔建築師還被戲稱為「貝法老」,完成後則是無數讚美浪潮。
羅浮宮蓋了玻璃金字塔,地下室的啟用大大拉近作品間的距離,
更是為精緻的建築增色不少,擁有了自己的獨特與味道。

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
連著米羅的維納斯和蒙納麗莎,合稱為鎮館三寶。
不知「鎮館三寶」一詞是如何而來,羅浮宮的簡介上有提出比較著名的作品,
大約有二十項左右,但不可置否地是這三件作品參觀人數為數相當眾多。
這件由愛琴海西北邊小島挖出的雕像,
在翅膀空氣感和被濺濕衣物緊貼肌肉的線條被為之稱道。
在較近代的現代藝術發展之前,
最廣為人知的經典藝術品(雕刻與畫作),大多是希臘時期(維納斯與勝利女神),
或是後來希冀返回希臘古典的文藝復興時期(大衛像與蒙納麗莎)。
美,抽象的難以定義,而客觀是許多主觀的集合,
或許能試著從客觀品味的愛好,嗅到一點關於美的蛛絲馬跡。

雕刻放在船上,沒辦法近距離感受線條,
此物只該天上有,就讓她再往天空展翅而揚吧。
雖然女神不需要穿球鞋,不過勝利女神的希臘文叫作「Nike」,
也就是 Nike 這個運動品牌的命名來源,算是扯得上點關係。

蒙娜麗莎(La Joconde, Mona Lisa),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
同時也擁有最多研究故事和最常被惡搞的畫作了。
畫作就在眼前,但兩道護欄加上防彈玻璃的阻隔,
沒有視力 3.0 加上偏振片效果眼睛,很難去體會達文西的美學層次。
蒙娜麗莎有太多故事可以講,原本被畫者是翡冷翠商人的太太,
前陣子被指出其實 model 是和達文西有曖眛關係的弟子,
畫作中兩個眼睛內的字母則是兩人名字的縮寫等等。
去年在中正紀念堂辦的「天才達文西特展-蒙娜麗莎的25個秘密」,
裡就有法籍工程師取得羅浮宮許可拍攝蒙娜麗莎的多光譜照片分析。

達文西,或著應該稱李奧納多更恰當些,
這位通才的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在藝術和科學上都有傲人的成就,
有這麼多的瞭解,對如何相處於世界或許能有更多體悟,
或至少,留下了藝術品和科學筆記,供人來人往的後人瞻仰。

和藝術品間的互動,或許就是在思考中完成,無論腦袋什麼方向,總是產生了些改變。
不變的是那些作品和建築,但這個不變的前提是有限的時間內。
若時間軸拉得夠長,nothing is unchangeable,
縱然相對論賦與了穿越時空的可能,這仍是個不辨自明的公設。

大宮女(Grande Odalisque),
作者也是同前面「瓦平松的浴女」的安格爾(J.-A.-D. Ingres)。
一開始只是受到細緻的畫風吸引,看了介紹,發現安格爾為了追求他美學的描繪,
延伸了背部長度,比解剖學上來說,多了兩到三節脊錐,也違背了其師的解剖學規則。
美需要被科學理性限制住嗎?
如果說照片是為了記實,大量的後製改變了原本的色調反差飽合銳度合成格放,
使得和肉眼所觀看的差距拉大,那照片的意義就從記實,轉變為後製者對美的調整。
誇張的照片當然後實際的情況不同,但只要夠協調,
橘色的天空加上綠色的雲,應該也沒什麼不可以。
但各持一派的堅定信念,才造成了當時奉理性記實為圭臬的學院派,
和挖掘內心世界的現代主義之間的衝突,時光流逝,
莫內的畫作也從被嘲笑化為劃時代之作,沒有什麼是不變的。

加冕圖(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1er)。
相當喜歡的一張圖,寬幾乎達十公尺的巨幅圖畫,
作者是 J.L. David,拿破崙一世在位時的御用畫家。
古典嚴謹的畫法外,更吸引人的是歷史上的意義:
拿破崙把教宗找來,卻接過皇冠自己戴上,並為其夫人加冕,
這一戴,伏爾泰口中「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
就此劃下了句點,政教不再合併,教宗的範圍縮到梵蒂岡。
有趣的是坐在包廂的拿破崙母親,其實因為反對封約瑟芬為后而沒出席加冕,
但拿破崙要 David 畫進去,就把拿破崙母親合成進這幅畫囉。
紀念 1830 年的七月革命。
希臘神話真的是很精彩的一頁,不像其他宗教的神性,
希臘神話的神明更具有人性,像宙斯這位最高天神卻喜歡亂把妹。
賽姬和愛神 Eros 也有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米羅的維納斯(Aphrodite, dite Vénus de Milo)。
少了雙手,愛與美之神的身體線條更加展現。
兩千多年前的希臘羅馬,
沒有現在這樣爆炸性的資訊,沒有發達的科技,
但有三大哲學家的哲理演譯,以及這些難以望其項背的雕刻作品。
[臉部表情可以再呆一點啊...]
走出羅浮宮,溫度冷到沒有拍下夜間金字塔閃亮的一面,
只隨手在進入地鐵站前,記錄 Hotel de Louvre 如無數跟蠟燭燃燒的一面。
只隨手在進入地鐵站前,記錄 Hotel de Louvre 如無數跟蠟燭燃燒的一面。
回頭看看照片,打打文字,再造訪羅浮宮的念頭浮起。
等有朋友再來,或是哪天心血來潮,再到藝術作品的殿堂走走,沉殿一下心靈吧。
等有朋友再來,或是哪天心血來潮,再到藝術作品的殿堂走走,沉殿一下心靈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