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期的科學人提到:根據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人們往往在成功過後,神經元能夠塑形改變,使得之後處理類似情況時,能夠輕鬆地複製成功的經驗。但失敗卻不太能改變神經元的形態,所以說 『人類難以從失敗中習得教訓』,是其來有自的。
原本以為結論會是:『成功的經驗能夠輕鬆掌握。』但結論卻是:『人們該花更多的時間從失敗中找出並學習可改善的方法。』

感謝編輯在文末提出了積極的看法。

科學的問題即使複雜,經過了抽絲剝繭,通常都能得出解答。雖然之後可能被推翻或修改,但以當下的知識水平,已足以某程度解釋問題。
人文或人際的問題則不同,縱使問題簡單,卻常找不出適合的答案。這牽扯到理性客觀與感性主觀的差異。一種米養百種人,百種人遇上百種人就能產生一萬種組合,而每種組合都有其獨特性。

判斷時只能根據過往的經驗,輔以與他人討論,最後還是要由自己作決定。需要潛意識來幫忙時,試著先作其他能分心的事,過段時間再思考過問題,一個統合性的答案就會悄然浮出。
答案的對與錯,取決於個人價值觀或邏輯運作與整體社會觀感的拉扯。甚至有時候是沒有所謂的對與錯的存在。

歌德(Goethe)說:莽撞也可以是一種力量與神奇。
但在找答案時,保持心海的寧靜,或許是個比較好得選擇;也可以喝點雪碧,然後順從你的渴望,聆聽心底最真實的聲音。
也只有那樣的聲音,能堅定生命的步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